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内容

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时间:2015-11-03 点击:

  核心提示:真、善、美: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常识。将这句话挪到教育上来也是很“熨帖”的。在教育理论和口号多于实践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回到常识看教育”。2009年7月出版的《周国平论教...

                真、善、美: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常识。将这句话挪到教育上来也是很“熨帖”的。在教育理论和口号多于实践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回到常识看教育”。2009年7月出版的《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犀利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必须回归的七个常识”;2010年6月出版的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旗帜鲜明地呼吁“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他们的思想让在阴霾中摸索的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常识”一词,辞书的解释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由此可见,常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无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
    其实,教育要回归的最大常识,也是最根本的常识,就是回到“人”。有人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其实,我们追求的“人”是很单纯的:真、善、美。教育有很多目标,但是都脱离不了这三个基础目标,而且这是做人的“常识”。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给三个孩子分别取名:至诚、至善、至美。其间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是不言而喻的。叶圣陶的三个子女长大后个个成才,这当然离不开叶圣陶先生身体力行的示范教育。教师生涯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将自己修炼成一个“真、善、美”的人——真似儿童不掺假,善如浮屠怀慈悲,美若天使存自然。 
    千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来不缺乏“真、善、美”的教育,关于“真、善、美”的格言不胜枚举,“真、善、美”的样板远比《列女传》上的故事要多得多。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和“真、善、美”渐行渐远了呢?首先,关于“真、善、美”的思想往往不是通过情感来传达的,而是通过程式化的语言来表达的,是“居高临下”、带有“训导性质”的,这怎能让有着正常情感的人由心底里喜欢呢?其次,“真、善、美”的样板一般都过得比较“悲惨”,要么身体残疾,要么失去双亲,要么惨遭横祸,要么抛妻别子、六亲不认……这样的“真、善、美”也会让人下意识地敬而远之。再次,“真、善、美”的传道者——教师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美德,这是学生“真、善、美”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善、美”这三个字中,似乎“美”是最高层级,“善”为其次,“真”再次。其实,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真”才是最难做到的。 
    如今的教育界,可谓实用主义“猛抬头”,而理想主义“低垂首”。身处其中的教师往往很迷惘。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只有三条:一是将机械、刻板的应试教育进行到底;二是坚守教育的理想;三是两手都要抓。目前,对这几类教师有三个类比:应试教育为“吃馒头”,坚守理想为“作诗”,两手抓为“多面手”。有人固执地认为只“作诗”不“吃馒头”会“饿死”,吴非老师却评价说:只会“吃馒头”其实是另一种“死法”。至于“多面手”,其危害在于模棱两可、真假难辨,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人是“精神分裂”的。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想出千万条理由,但是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事实:“多面手”教师的教育使然。其实,学生版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教师版的“多面手”在精神本质上都是“虚假”,和“真”字是绝缘的。 
    虽然“诗人”和“理想主义”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什么褒义词,而我坚信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不会失去光华的。如果有学生问我“你支持哪一类人”,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对教育的坚定守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做个“求真”的教师,就要始终有一颗儿童一般的心,真诚地爱着周围的事物,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见解,用澄澈的眼神去探寻世间的真理。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教师不能成为一个只会“教人求真”,而自己却是“失真”的人! 
    早在21世纪初,我就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动物排行榜”——豺、狼、虎、豹、“师”,足见教师在很多人心中已经不见了“善”,而被列为了“狠角色”。这里我不想去谈论一些教师因为诱惑而做了“有辱师门”的事,而是特别想说说因为我们狭隘的思维方式,而充当了扼杀学生充分发展的“刽子手”的情况。中国人都知道“十个手指,各有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常识:人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可是,我们的许多教育教学目标和纲要上却清楚地写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多老师没有仔细从“常人”的角度去思考,便“按图索骥”地在学生中寻找这样的“超人”,结果却是以“为你好”的名义扼杀了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退一步讲,果真天降“文曲星”,让我们发现了这么个神人,其他众生也许会相形见绌,无端地生出许多自卑来;假如苍天无眼,“神马”只是个浮云,全班同学又会陷入集体自卑。这样的教师是机械的完美主义者,更是残忍的吹毛求疵者。
    语文名师钱梦龙在很多场合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读小学时,他是地地道道的“差生”,先后留级三次,然而五年级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武钟英“救活”了他。武老师先教他四角号码查字法,然后要求他把生字的音义抄在黑板上,再后来又推荐他的作文到县报发表。到了小学毕业,武老师在评语中写道:“该生天资聪颖!”钱先生终于走出了阴影,成为一代名师。武老师没有用所谓“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审视钱梦龙,而是以一颗慈爱的心去发现他的长处,培养他的长处,让他成为一个找回了自尊的正常的人。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和陶行知的“四块方糖”的故事,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宽容是最大的善,善是最成功的教育。 
    教师如果是“美”的,往往能散发出极强的教育能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常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是常识。“真”和“善”可以通过具体行动去实现,而“美”则不止在于外在的修饰,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美,是一望而知、扑面而来又千差万别的。它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设,更需要充实内蕴,所谓“秀外慧中”“表里如一”“高贵典雅”“儒雅端庄”“阳光洒脱”“书卷气息”者,皆是也。既然是“修炼”美,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必须得慢慢来。所谓“推、拉、拽、拧、抢、占、挤、闯”一类的近乎暴力的激进思维,是不合常理、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的,就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过犹不及”一样。
    无论如何,真、善、美,都是教育离不开的常识。

作者:张小兵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本类固顶
  • 母亲网(www.zgmq.com.cn) © 2014-202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4052590号
  • Email:985677207@qq.com 站长QQ:98567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