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风•国家 >> 内容

父母热议: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当代国民社会公德的影响

时间:2014-06-26 点击:

  核心提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当代公民社会公德的影响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指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特征明显的民族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积累,世代传承的各历史阶段的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当代公民社会公德的影响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指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特征明显的民族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积累,世代传承的各历史阶段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佛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从一个学术思想角度讲,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孔子最早创立“儒教”或“儒学”时,由原始的“司仪教育”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古代中国,“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来指人与人之间要亲善、友爱、同情、帮助。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第一次把集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流派。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曾经对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里讲的“传统文化”,重点指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仁德素养”,即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品质”。泛指“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坚守良知,诚实守信,公正平等”。
   (一) 当代公民道德素质的滑坡 折射出传统文化严重缺失
   2013年,山东临沭县16岁的孙女当街殴打70岁的亲奶奶;山西6岁男童被他人挖去眼睛……;吉林偷车人进而杀婴…….华东个别城市肉市场经营者居然卖出在没有任何检疫,含有寄生虫、细菌、病毒的老鼠肉冒充“羊肉”,进入百姓的餐桌。此前报道的地沟油、注水牛肉、明胶猪肉、吃避孕药的鱼、人造鸡蛋等等,这些家常菜家家“常吃”……一个“利”字,良知人性全无,有道德可言?
   2012年,某企业生产治病救人的药用胶囊,竟用工业废弃渣料制成“毒胶囊”。本为救命的药物,成了新的“杀人”的工具。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被汽车碾压,7分钟内前后18名路人路过,有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小悦悦”的离去引发所有人在思考,我们的同情心何在?换位思考你将如何路过?我们的良知道德是否缺失? 
   2010年,福建张某路遇女子被撞,好心施救,反被女子讹诈… 
   2008年,本来在国内奶粉市场举足轻重的三鹿集团,在奶粉中投放“三聚氰胺”……从生产一线的工人到班组长、车间主任,再到公司决策层领导,能说“不知道”?为了牟利,道德底线不守。这是坑人,是一群人在坑害一代人。
   2006年,北京海淀兄弟相争房产,亲儿子居然泼汽油烧母亲…
   2003年,南京浦口开发商用铲车把拆迁户活活压死…….
   尽管是身价百万、千万富翁,面对农民工的血汗钱也能拖欠,甚至跑人!
   教师在收受学生家长礼品之后,可以将学生放在“理想座位”,而本已高度近视的学生却被放到教室后排……,海南某小学校长居然带11-14岁女孩到宾馆被“过夜”…….怎“缺德”了得?为师者,师德何在?
  上海个别法官,法庭上对着国徽庄严肃穆,下班后娱乐场所灯红酒绿……
   媒体人,本是视听正能量的引领者。然而为利是图,颠倒黑白,睁着眼睛说瞎话,该报的不报,没有的甚至捏造……
   自古有道是“医者,仁也”。部分医生为了一己之利,患者的小毛病拿到的却是“大处方”、“大检查”。更有甚者,不送红包,手术效果难料。行医者,医德何在?
   “为官一任”,本应“造福一方”。然而,放眼政府个别“官员”,一权在手,唯利是图。拿工程承包人的“大礼包”,工程质量就随施工者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大楼倾斜的有,大桥倒塌的有!
   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在招聘考试中,笔试成绩名列前茅,本可以录用,但因为无钱“疏通关系”,只见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们总能“面试第一”的身份“合法”录取。优秀生还未踏进社会,便开始质疑社会的公正!这样的掌权,为官者,可有官德?
   不管是师德、医德、官德、商德,还是同情之心统统归为做人的底线——良心道德。在上述种种社会现象面前,各类人群的道德缺失,已经暴露无遗,甚至无德可言。 
 

(二)近百年历史进程 传统文化在传播体制层面存在“轮空”

   尽管是部分人群的道德问题,但为什么如此缺失?本属中华民族应有的仁德之美哪去了?
   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德”等基本品性操守,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从私熟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前生)中沿袭。特别是青少年对“诸子百家”“语、经、论”等经典文本的全盘诵学汲取,使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
   辛亥革命的胜利,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自然进步。从1912年开始,先进的西方新文化思想涌进中国,自然科学的倡导和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似乎从“剪去长辫子”那一刻起产生了被忽视或被排斥的效应。
   1912年到1922年民国政府期间,中华大地的现状是:盟、会、道纷相成立,各省府忙争独立,地方武装征战地盘,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从1923年起到1937年,工人运动的掀起,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接着国共两党间进行的“围剿和反围剿”,“九一八”事件爆发,然后国共二次合作从而进入抗日战争。可以说,这期间的中华大地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此时的教育体制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仅存于民间的零散的小型私塾学堂之中,以及为数有限的民间“文化人家”“书香门弟”,上下代的继承传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建国期间,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经济贫困使得大部分人群,包括没落的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村人群已经缺少正常的受教育渠道和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思想及其包含的“仁德、善德、孝德 ”的学习和传承,仅从各自的家庭零星获取。显然,当父母、家庭本身也缺乏积累时,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情理之中。
   1949年建国以后,历次“破四旧”、“反封建”活动无不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孟之道、诸子百家”等儒学思想给予批评和否定。特别是1966到1976“文革”十年期间,更是彻底否定——烧“经典古书”、拆“庙宇学堂”、毁“诸子雕像”。一时间,中华传统文化几乎在中华大地销声匿迹,荡然无存。有的是“夫妻划界”“ 子女反目”“子乌虚有”以斗为主的“红色文化”。
   文革结束后,中国很快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高速时期。一时间“言必谈经济,行必为经济”“时间就金钱”等发展经济的主流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快跑30多年。这个阶段的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仁爱、良知”等品性的忽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但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文化部门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有失系统有失导向。
   之所以在近几十年中,各类有科技含量“昧良心”的商人一心为钱、唯利是图、为所欲为、无所不为,无不因为背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官员的腐败,师德的沦陷,医德的丢失,所有做人的失败……都归结为思想深处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底线。
   从辛亥革命至今(1912—2012),百余年历史清晰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正面的系统的传承、传播的严重缺失,是导致当今社会各类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不孝、欺诈、盗窃、杀戮、奸幼、贪污、腐败、不公正不公平等社会现象发生的重要诱因。 
  

   (三)全社会各阶层倡导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尼克松在其所著的《不战而胜》(1988年著)一书中公开表明: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丢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丧失本民族的信仰,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信号。当年欧洲裂变现实的验证了尼克松的理论。
   文化历史的认识,是一种现实的思想活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归属性。不同的文化历史观对国家发展道路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主流文化,在全国乃至国际加以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3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社科院院长王战建议:中国传统文化应作为东方文化主流价值,全国加以推广。对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和秩序,应赋予时代的新意义。将东方文化主流价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将东方主流文化价值作为国际文化推广的重要内容,让世界了解和熟知,推出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好建议。
   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块阵地。如何通过这三块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已是全社会各阶层共同面对的迫切课题。
   纵观近年,欣喜地看到央视主流媒体《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展播等类似节目的热播,收视率之高,观众参与之广(“德耀中华”节目有一亿多观众参与评选),恰恰折射出当代国民内心对“善举义行”等中华美德的首肯和崇尚。这不仅是社会层面的唤醒,也正表明当代民众在享受现代社会生活时,从内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省和需求。再如,中华传统节日给予法定节日;忘却父母、长时间没见父母者从国家的层面予以立法规范;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纷纷挂牌开课……这些做法似乎看到世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2013年6月21日,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如期而至。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总会给毕业生们上最后一堂课。所有毕业生也总会将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最后一课”视为母校的离别珍宝收藏。有百余年历史的南大,今年陈骏校长思考再三选择了他认为最重要最迫切的话题,嘱托毕业生“与善同行”。“大学应当成为培养‘真善美’人才的圣洁之地,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而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求真,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却疏忽了求善……”陈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坦然陈述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思考。以“与善同行、一生平安”为题,对毕业生提出“立善志、兴善业、求善德 ”。可以想象,对于离开大学校门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讲,校长固有众多话题可讲,而陈校长踏着南大百年辉煌的发展轨迹,站在文化时代的前沿,唯讲“善德”,绝非偶然。陈骏校长的毕业留言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值得重视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升学、学校考核的主要抓手和导向。目前,中华传统文化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课程设计中渗透太少,并且近乎没有考核。有人曾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本身内容设计不尽科学)课这样评价:“说起来重要、考试中不考、做起来忘掉”。因此,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讲,传统文化的传播势必从渗透教材入手,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品德、意志、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大考核份额,确立“先立德后学技,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导向。特别是伴随终生的品性、操守方面的道德养成,在学校教育各阶段的升学、考核中作为必考内容设计。甚至包括步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阶段。河南省一县委近年对县内干部提拔前考核,大胆尝试“以德用人,先德后能”的用人导向。首先强调孝德,考核组成员第一时间不去考察拟提拔对象的工作实绩而是直接接触他的父母亲。从大量细节、父母访谈、邻里询问等环节中评价拟提拔者是否对父母孝顺。是的,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今后能对老百姓有感情有真情的服务?河南县委的做法实际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善德孝德失缺的一种补救。
   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曾拉着中央领导的手说:“……我们的教育出问题啦!”语重心长的道出老先生毕生重视的“先立德,再立志”大师情怀,以及对完善教育体制的殷切期望。
   2013年2月26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校长标准强调,校长要“以德为先”,要求校长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公正廉洁、关爱师生、尊重人格。很显然,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来讲,这不失为一利好消息,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成人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品性形成的塑就期。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试想从校长到老师都“以德树人,为人师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学生自然耳濡目染上行下效,道德品性在教育过程中系统接受潜移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得以保障。
    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学校、家庭的传播推广,全社会各阶层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这是一个系关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如何切实有效的在三块阵地同步推进,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仍有许多探索在即。

(原创文章 请勿转载)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本类固顶
  • 母亲网(www.zgmq.com.cn) © 2014-202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4052590号
  • Email:985677207@qq.com 站长QQ:985677207